电荷本质二·静电场

当下人类的科技水平,实验室中的人们是无法抓住单个质子电子来检测电荷,但生活中人们通过橡胶棒与玻璃棒的摩擦,就检测到正负电荷作用,也即静电场,又是怎么一回事?

这在于摩擦过程中,橡胶棒表面的原子(即微观以太旋涡)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在表面平衡位置作振动,进而在橡胶棒表面形成一层稳定的以太湍流层,从而对其它物体表现出吸引力。相反方向的以太湍流层之间就表现为吸引力,相同方向的以太湍流层之间表现为排斥力。将这种以太湍流之间力的作用当成电荷存在,也是未认识到以太存在的结果。

摩擦金属棒之类就不会有“电荷”产生,在于这种表面振动刚一产生就瞬间传递到金属棒内部位置,转化为原子热振动。而象课堂上电荷实验中的金属箔,由于箔面上的振动不能立刻散去,人们也能检测到“电荷”的存在。

当橡胶棒表面以太湍流(静电)靠近一个无静电普通物体时,以太湍流层(静电)会对这个普通物体的表面产生振动的传递作用,使普通物体表面原子(微观以太旋涡)也产生振动,进而形成以太湍流层,表现为感应电荷。

静电吸引,其实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碰到的柯恩达效应的以太流版。根据上面分析,就可定性静电场的实质:

静电场=以太湍流的力场梯度分布

为何静电场也会有正负之分?人们定性摩擦玻璃棒与摩擦橡胶棒得到是两种互为相反的静电场。这在于玻璃棒与橡胶棒表面,参与振动的主体粒子分别是正(顺)原子以太旋涡与负(逆)原子以太旋涡,即正粒子与负粒子,而非西方科学界经典原子核结构模型的“正质子-中子”堆积描绘下的原子形态。正负粒子分别振动时,其产生的以太湍流力场方向互为相反,表现为两种静电场。正负粒子的形态描绘会贯穿整个后面篇章,这里暂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