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成因

地震百科:“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地理界用板块相撞理论,来解释地震的主要成因,虽可以解说板块交接处的火山地震成因,但与地震事实分布状况有很大偏离。在于地球上虽然板块与板块之间地震很频繁,但非板块地带,地震也很频繁。用板块相撞理论,是解释不了非板块地带的地震分布情况的。

同时,按板块相撞理论来解释地震,由于地球六大板块相撞是极大范围的物质相互作用,若相撞会发生地震,那么地震震中应是同时出现在板块交接处的大部分地带才对,这个分布范围会是几万或几十万平方公里,延绵几千公里。由于板块碰撞作用是极缓慢的两板块相互接近过程,因此巨大的能量释放所持续时间也会很长,是至少以数日数月记。但实际情况是地震震中一般都只发生在很小的几十平方公里的区域,只持续短短几分钟。

比如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8分04秒发生的里氏震级达8.0级的汶川地震,烈度达11级,给我国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此次地震严重破坏地区面积超过十万平方公里,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但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是很小的一个点区域,持续时间约2分钟。地质界有用应力释放来解说汶川地震的,但板块碰撞是两个千百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地壳间的相互作用,这么一个极小的点在地震发生前,是不能长时间支撑这种巨大作用能量而成为唯一应力形态的。这种解释是科学界不思考板块碰撞理论的问题而想当然的回答。

这些现象都说明地震的板块相撞致震理论存在很大的问题。那有什么新的认识可以解说地震?

通过上面描绘的以太旋涡理论下的地球结构,可知地幔就是高温液体岩浆。岩浆内部轻物质如水蒸汽、碳基分子,在高温液态环境中,会如开水中上浮的空气气泡一样,上升到地壳-地幔交接处不能逸出,就会形成巨大且有极高压力的气泡空洞。这是由于物质密度的不同,必然是轻的气泡上升,而重的岩浆下沉,当这些气泡上升到地壳-地幔接触面不能逸出后,就会慢慢聚集形成高温高压的气泡空洞。

这个“岩浆中存在气泡并会在地壳-地幔接触处并形成气泡空洞”的现象,可以通过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形成无数微孔的火山石来验证。只有事先存在气泡,才会在喷发后的岩浆里发现气泡。同时,地底下存在高压天然气,也证明地下巨大空洞的存在。

当受各种因素比如星体连珠导致的以太旋涡形变,或水蒸汽受外来振动凝结成液体,或碳基分子结合成更大分子,会出现气泡区域压力骤减,形成低压空洞。这种空洞的体积以立方公里为计量单元。

于是气泡周边的地幔熔浆因没有压力支撑而高速向低压区流动,来填充这个空洞,这也是气泡空洞塌陷过程。高速相撞的巨量熔浆体产生高能振动波,即地震波,作用在地壳外表面,表现为地震。地震波传递到大气层导致水汽凝结成云,就是地震云。地震波导致空气分子受激发光,就是地光。熔浆如海水般来回激荡,表现为余震与小震。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地震云。许多地方在地震前地确发现奇怪的长条形或大波浪形云,往往这些长条形云指向地震方向,被称为地震云。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就是地震云,是地内震动长波穿透水汽后导致云汽呈现出波的形态。地震云被科学界否认,认为这些云与地震无关,这在于科学界犯了逻辑错误。

有强烈地震时,地震发生之前必有波从震中心传递出去,而能否展现出波形态的云,则与震中区域的水汽、温度、气压等因素有关。而有地震云,则也不代表必有地震--指那种明显感觉震动或有破坏烈度的地震,这源于,若震中心的振动强度不大,就不能破坏地壳结构,且地震波是长波,于是上方的人们感受不到地震。本身在地震成因都没发现的科学界里,判定地震云与地震无关,可以称为妄断,这很不科学。

地震波是纵波。(地震波是纵波的逻辑,请参考“光与波的世界”小节)

若地壳经不起这高能振动波的作用而产生断裂,就会形成断裂层,若熔浆从断裂层涌出地面,就是火山喷发。

太阳系中行星连珠时期,会导致地球以太旋涡形变,继而导致地幔整体形变,从而影响气泡的气压状态与成分结构,于是行星连珠时期地震就相对频繁。人们不懂这一简单地震机理,而将行星连珠与地震频繁之间的正相关用玄学来解说,其实是一种“无明”。

地壳板块裂缝处,岩浆形态不稳定导致气泡的形态也不稳定,于是地震也相对频繁。

这个气泡塌陷熔浆相撞致震理论即可以来解说地球板块处地震频繁的原因,也可以来解说非板块处地震常见的原因。并没有板块相撞理论带来的大范围地震的推导与实际小局部区域地震的存在之间的矛盾。

人们也有用地壳断裂层的地质重新构造来说明地震成因。这是错的,在于断裂层位移不存在自生式的源动力,而板块相撞又存在理论的大范围作用与实际的极小区域地震之间的矛盾。这是将结果现象当成起始原因的错误判定方式。是气泡空洞塌陷导致断裂层出现,在地面表现地震,而非断裂层位移导致地震,地壳断裂是气泡空洞塌陷时的一个伴生现象。

地震现象,是大气层云汽雷电现象的地底岩浆空泡版:都是流体运动碰撞发生振动波。只是由于波的媒介不同,作用地点不同,产生的结果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感官形态。

流体相撞发出巨大振动波,这在平常的水流或波浪现象中最常见。而大气与岩浆作为流体的一种形态,必有类似的相互作用,只是给人的感官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一是雷电,一是地震。

这个认识也为探测与预防地震提供方案:通过观察地壳反射波及强度来探测地下气泡空洞的存在与塌陷可能,再在震源上方多处打深井以通过逐渐释放地壳气泡空洞的压力与应力,来减弱或消除地震发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