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经典物理理论中,雷电成因的解释是正负电荷聚集后释放,并通过富兰克林在雷雨天放风筝来引导天上的闪电的实验,来证明“天电”与“地电”是同一性质的物理现象。这已经是被认为是科学真理的,但这仍与事实观察不符,在于电荷通常会聚集在物体表面,而空中云层弥漫,并不存在所谓的“表面”。现代物理理论对电荷内涵的解释则更是含糊其词,对电的内在机制也只停留在电荷迁移这种无法证明的概念上,如此用正负电荷来解说,是在用几个不可知因素解释雷电现象,并不是究根本的科学探索过程。
另一个与事实观察不符合的现象是细微的小水珠是不能携带电荷,日常中干燥的物体表面才有可能聚集电荷如丝绸摩擦玻璃棒,而带水的潮湿的物质表面则不能进行电荷实验,且闪电发生位置常在云层内部,在空中是一个极大范围的物理事件。
在以太论下,雷电成因是由于含有大量水汽的云在上升过程中遇到高空中的冷空气,水汽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原来水汽所占空域的气压会迅速降得极低,在夏天这种气压下降犹为明显,形成低压空泡,在这个低压空泡的周边,大范围的空气团就会高速过来填充。当高速相向的空气团与空气团相撞时,就会产生强烈振动波。
这种强烈振动波通过空气团之间传播就表现为雷声,而通过空气分子之间传播,并让空气分子中的氮、氧原子受激发光,就表现为电光,是为闪电。关于电荷、电与光的以太论下详细认识,将在以后小节中陆续描绘。
由于云团下层空气密度较上层更高,更高密度意味原子间距离更短,有更高效的传递路径,于是振动波就向下传递,表现为闪电一般向地面传递。
将电光等同于电,是经验感官描绘,人们看到“闪电”,本质是看到电光,是光。空气团与空气团高速相撞会产生声音振动波,也即人们感官里的巨响,这在放鞭炮时最直观。其它如炸药爆炸、白炽灯泡打碎,都能简单验证空气流相撞会发出巨响。
这个雷电成因并不是笔者发现,而是中国杨神经在《振动论》中描述,在这里作为地球物理内容之一给看官们展示一下,看似最经典的物理现象,也可以有新的更简单、更直观且接近事实真相的描绘。
自然,本小节的这个雷电新成因,也只是简单地用空气分子层次的物质作用来解析雷电现象。雷电现象的更深层次成因解析,涉及电荷本质、电流本质、空气分子的正确结构、原子发光的更符合事实的物质作用机制、地球表面未被发现的物质运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