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成因新探

网上四川盆地的百科知识很长,大略是板块相撞,海水浸侵,陆地上升等等因素导致盆地的形成,这里就不详细引用描绘了。这里直接下判定就是,这些知识的核心论述是错误的。参照塔里木盆地的形成,四川盆地,也是同一原因导致的:小行星撞击地球。

四川盆地,也是一个椭圆形地形地貌结构,同样显示其是小行星撞击坑。整个撞击过程,也是一种小角度侧面的缓慢压裂过程,分析过程与塔里木盆地的小行星撞击过程基本一致,这里就不再赘述。盆地的长江出口处,就是史前超级火山的熔岩溢流口。四川盆地的西南沿线,就是撞击的钝面,尾锥擦痕则不明显。整个盆地地貌由于形成年代远早于塔里木盆地,好多原始地貌特征印迹模糊,只剩轮廓。

小行星撞击后,也是巨量岩浆溢流。受地球离心力的影响,岩浆从盆地喷出后,向赤道方向流动,形成云贵高原,又向当时的西偏南方向流动,形成中国大陆的南方山区丘陵地带,最后形成圆弧形的海岸线。

现在人们看到的是东偏南的岩浆溢流形态,这说明地轴在地球历史上曾经改变过,导致以前的西南方向变成现在的东南方向。

当下四川盆地的地貌,并不完全是其曾经有过的原始形态的样子,与塔里木盆地一样,四川盆地也有后续复杂的历史变迁过程,进而成为当下人们看到的地貌形态,笔者也会在《广义时空论附录(外)·众神意志篇》里描绘这一历史变迁过程,本书只描绘其盆地诞生时的地质运动形态。

云贵高原,其基础是四川盆地超级火山口啧出的岩浆凝固后形成的地貌,后受青藏高原熔岩溢流覆盖在上层,形成当下地貌。并非地理界所说的板块相撞后形成的。

四川盆地的岩浆向北涌去后凝固,形成秦岭与大巴山脉。正西方的火山岩浆地貌特征被青藏高原熔岩覆盖掩没而消失。

四川盆地岩浆溢流口处的岩浆逐渐凝固后,形成巨型岩浆拖曳条,这是巫山、神家架、张家界、武陵源等名胜自然地形景观的起源。

圆弧形的海岸线,是盆地为小行星撞击火山口的原因中,除了椭圆形的钝面与尾锥之外的另一大特征,它是巨量岩浆溢流后均匀向各个方向扩散后的自然形态。这是判定四川盆地是小行星撞击后的火山口的有力地貌证据之一。

岩浆喷出后,受地球离心力的影响,除了溢出后向现在的东南方向流动,形成大陆南方地貌与圆弧形海岸线外,又向南流动,形成东南亚半岛。东南亚半岛,除了四川盆地的岩浆喷发形成半岛地貌之外,也受青藏高原岩浆溢流的影响。

这个分析的结果判定说明象地理界说雁荡山之类的板块相撞成山原因是错的。当然按1.2亿年前形成的时间说法,则可以反推四川盆地的年龄也有1.2亿年。

关于四川盆地发现海洋生物特征,沉积岩特征,这仍是成盆地之后的地质变化留下的印记,而非成盆地的成因解释:小行星撞击坑停止喷发熔浆,冷却内缩形成盆地结构,再经过亿千万年汇集周边高山流水与雨水,形成广阔水域成为一个内海,后又发生地质变迁导致水体流失形成陆地,直到当下人们看到的盆地形态。地理界说四川盆地源于“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又是将结果当成原因,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同样,可以通过盆地的南北宽,来估算小行星的体积,及喷发出的岩浆量与高地面积的对比值。四川盆地外沿山脉宽有400公里左右,内沿盆地宽有300公里左右。取值250公里作为小行星的直径,则体积有817万立方公里,喷出相近或更多的岩浆,平铺成1500米高的岩浆之海,则这个岩浆之海面积至少有544万平方公里,这个面积差不多与中国南方山地、秦岭、大巴山、云贵高原及东南亚山地面积之和相当。(注)

注:取值1500米高,在于云贵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而武夷山脉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而南方山地许多最高峰都在2000左右,表明当时的岩浆之海的浪头就有这么高。

显然这个值相比青藏高原与周边地区的山地所对应的岩浆量要小好多,也与塔里木盆地与四川盆地的面积对比大小相契合,但喷发时期则远早于塔里木盆地火山喷发时期。

这次小行星撞击事件,地球也进入冰河期,生物开始另一个环境下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