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发光新解

对太阳结构的重新认定,就可以描绘太阳光的起源。根据全息原理理解宇宙结构形态,太阳只是地球的加强版。那么参照地球的范·艾仑带,可以推断太阳的光球层就是太阳的范·艾仑带。

地球的范·艾仑带人们比较了解,主要是氢离子层与电子层,电磁辐射很强,而太阳大气外层也必然存在一层“电磁辐射很强”的物质层,考虑到地球的空间尺度过小,范·艾仑辐射带相对弱,那么更大时空尺度的太阳范·艾仑带,其辐射足可以变为直观,这就是可见光与光球层。

太阳被天文界通过光谱观察后“检测”为成分主要是氢、氦,其实只能说明的是发光主体是氢、氦。而“发光主体是氢氦”与“成分主要是氢氦”并无绝对正相关的逻辑联系。这句话在生活中有许多简单反证实例:比如仪器探测到远处一只公鸡表面长满羽毛,就断定存在一种由“纯羽毛”构成的公鸡,那就可笑了;又比如晚上检测到远处汽车氙气大灯的光谱主要成分是氙元素谱线,来断定汽车的主要成分是“氙”,那也是谬误连连。自然人们都已经知道公鸡、汽车结构原理,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逻辑错误。科学界通过光谱观察到主要发光成分是氢与氦,就说太阳整个结构成分主要是氢氦,为何还继续犯这种逻辑错误呢?

不产生发光光谱,也不产生吸收光谱的固态物质万一存在,且更巨量怎么办?这是西方科学界所忽略的问题。不能解答这个问题,那只凭氢、氦光谱得出太阳成分的结论就不科学。

当更厚、更高密度、更高强度的氢氦离子层电子层的辐射,甚至可能如氮、氧原子也失去外层电子,就表现为可见光,人类就有了阳光(原子发光原理会在“微观世界”章节中阐述,有新的机理,这里只暂时采用传统说法)。如此就与地球的范·艾仑带对应。这样就不用传统的核聚变来解释太阳发光了。

人们发现太阳的光主要来自太阳光球层,但不知为何会存在光球层,且太阳色球层温度会比光球层温度高的原因,百思不得其解,而用太阳范·艾仑带解释,就很简单了。如此理解太阳结构与太阳发光的新形态与新机制,也符合奥卡姆剃刀原理:若无必要,勿增实体。只用一种星球结构及一种发光原理,就能同时解释地球与太阳两种星球形态及电磁辐射,比“地球是陆地星球,太阳是气体星球”及“地球有电离层辐射,太阳光球层是核聚变”,要来得更简洁,更直观,也更科学。自然,“太阳是气体星球”这一观念深入人心,要纠正很难。

这里顺便可以考查一下太阳大气层的温度:

若人类将地球的范·艾仑带的粒子辐射强度转换为温度并直接由此推断地球表面温度的话,那地球表面的温度也可以达到上千度。其实根本没有这么高,地表温度除了两极与火山地带,基本都是在水的冰点上下浮动,人类可以自由活动。同样人类根据太阳光强辐射,也是得不出太阳表面有上千度高温的结论的。太阳表面,很可能只有几百度或更低,并有些适合生命发展。自然,这依赖人类以后科技发展对太阳的更多探索才能有更多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