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界用原子外层的共用电子转移来说明物质化学属性变化。而问原子内部的电子数量及轨道不同,为何能体现出某类特定的化学属性,如酸性、碱性等等?共用电子转移为何会带来具体原子某类化学属性的变化,如有毒的变无毒,固体的变液体等等?则又是语焉不详,这是因为西方错误原子结构模型导致的必然结果。当下化学理论,只有告诉人们“是这样”,而不能告诉人们“为什么是这样”。
而共用电子概念,还会带来一个问题,即某个共用电子处在两个原子核之间,虽然因电荷作用受到两个原子核的吸引,而被人们设定为处于平衡位置,但按经典原子结构模型来说,共用电子,会优先与原子内层轨道的非共用电子产生电荷斥力作用,那么如何能保持这种平衡状态呢?这也是上面提到的电子云的问题。显然,在十几个或几十个的电子形成的电子云海洋里,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共用电子概念,同样归结于人们的想象力,它是错误的经典原子结构模型下的错误猜想。
这里要说的是,原子之间,没有共用电子,也没有原子间共用电子的转移,只有原子以太旋涡因内部电子连珠作用导致的涡流形态变化。
一个原子以太旋涡内,有很多电子以太旋涡在原子黄道面上随波逐流,作围绕原子核的公转运动,一个电子占有一条轨迹。当电子连珠发生后,原子核周边空间里的以太涡流就发生形变,导致整体原子以太旋涡的偏向,这个偏向产生的振动能量传递表现为特征光谱,这个偏向对原子外围其它原子以太旋涡发生直接作用,则表现为化学属性。
原子化学属性与原子特征谱线,是原子以太旋涡上的电子连珠作用后,分别产生的流体作用结果与波动作用结果,是一体两面。
不同电子数参与的连珠作用,及各连珠作用的周期性发生,导致在一个长时段内,原子以太旋涡整体上在作一个旋涡运动,而各方向上的局部涡流则产生复杂的形变。
就如电锯高速飞轮的锯齿能对物体的切割一样,这种一边绕核流转一边形变的以太涡流,也能对周边其它物质产生微观层次的强烈作用,或表现为原子特征谱线,或表现为原子化学属性,如酸性、碱性、腐蚀性、氧化性等等,或产生化合、分解作用等等。原子以太旋涡,就是一个微观的高速旋转的电锯飞轮。
这是原子化学属性产生的内在作用机制。分子化学属性有类似的描绘,会在“分子化学属性与红外辐射”小节中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