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放电很常见,如电击枪两电极间电火花“滋滋滋”的现象让人印象深刻,而电压过高,绝缘体会变成导体,表现为击穿,对于开关之类的元件会产生漏电现象,其它如电容器、晶体管、电子管等元件,若电压过高,也会发生击穿现象。这里用场涡结合电是以太振动波的理论来描绘一下尖端放电与击穿的具体作用过程。
电,是导体内定向以太振动波,这是以太旋涡理论与振动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当电振动波传递到到导体的尖端后,振动能量在尖端处汇集,于是尖端表层的原子以太旋涡在平衡位置作强烈振动,从而在尖端表面形成以太湍流层。以太湍流层继续传递振动能量,就表现为击穿。击穿,最明显的现象之一就是电火花现象。其实在击穿之前,电振动早就在尖端空域中向前传递,电火花的出现,只是这个振动强度过大导致空气分子受激后的发光现象。
而尖端放电的具体形态如何?这里以电子管为例:
电子管,是一种最早人类发明的电信号放大器件,包含尖端型的阳极,平板型的阴极,阴阳两电极置于真空中,对电流有单向通过作用。
当电压作用于电子管阳极,电振动在两极之间产生振动传递,表现为场涡,场涡引导以太形成以太湍流,即电子管阴阳两极之间加电压后,被以太湍流所填充。
而以太湍流内部的微观以太旋涡之间,由于涡流的合流与对冲,有相互吸引与轴纠正的作用,于是在电压稳定之后,电子管两极之间,存在一个大以太场涡与以太旋涡,电振动能量以螺旋发散的形态,从尖端阳极向平板阳极传递。而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由于以太旋涡的存在,会存在一个涡管。若涡管内存在气体分子,则会受激振动而发光,表现为电弧与电火花。
这尖端放电形成的场涡形态与水漩涡场涡形态很相似,只是水漩涡场涡是一个收敛态场涡,而尖端振动场涡是一个发散性场涡。
而低压气体放电管,按其构架可知,其实是一个放大版的电子管,在阳极加电压后,电振动能量在管内传递,表现为阴极射线。根据上面章节关于电荷单元的论述,可知人们测得电子电荷强度,只是仪器信号的体现,包括阴极射线作用于仪器的信号。而阴极射线作用于仪器产生的信号,在当初的科技水平与精度下,有最低的可探测信号强度,于是被人们错认为带一个电荷单元,电子概念由此诞生,这是一个错判。
由此可知,其实阴极射线,只是定向移动的微观以太湍流而已,被人们误认为是电子流。
阴极射线=定向移动的微观以太湍流
这里描绘的尖端振动场涡形态,也揭示避雷针的真正工作原理:由于针尖处存在以太湍流层,地内振动通过针尖向空发送振动能量,从而在针尖与云层之间形成一个以太旋涡-空气振动通道,导致通道里的空气有更短距离,于是闪电作为振动能量形态按最短距离传递下来,表现为引导闪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