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称不守恒

那西方科学界说的宇称不守恒是怎么回事?

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经典理论物理里是指在弱相互作用中,互为镜像的正反粒子的运动规律不对称。这仍是现象描述,而非粒子的物质状态实质。

粒子形态及粒子作用都可以是对称的,在于这种对称代表观察者与粒子之间的关系,无关粒子本身状态。但实验环境是不对称的,导致实验现象出现不对称,即观察者与粒子之间多了第三者,扭曲了实验现象,导致被观察的粒子状态失真。这是宇称不守恒的内在物质作用根源。

就如一个人(粒子),在一条流动的河水(环境)里游泳,一次顺着河水游(正粒子),要省力,在岸上的人看到这顺水流游泳时,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距离要长;另一次逆着河水游(反粒子),要费力,在岸上的人看到这逆水流游泳时,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距离要短,若以此距离长短为依据说这个游泳者的前后两次水平不一致(宇称不守恒),就出错了。一种粒子的两个互为正反的个体,在某种特定环境中的运动状态也是类似。

粒子所处的环境空间,就是以太空间。某种粒子环境空间中的以太,会由于各种因素作用而有不同的波流一体状态,比如力场强度分布不同、流动方向速度不同、场涡强度不同,等等,从而让环境因素对实验粒子的影响分三种:

环境因素是可以忽略的,环境因素是重要影响因子,环境因素是决定性影响因子。

环境因素对粒子运动状态的影响,有点类似于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对反应物原子以太旋涡运动状态的影响。相同强度的环境因素,在“弱相互作用”研究对象的电子时空尺度,相对于“强相互作用”的原子时空尺度,有更大的影响效果,从而成为重要影响因子或决定性影响因子,这是宇称不守恒现象能在“弱相互作用”研究时被发现的原因。

可以分析一下百科知识描述下的这个西方科学界经典的宇称不守恒验证实验:

“吴健雄用两套实验装置观测钴60的衰变,她在极低温(0.01K)下用强磁场把一套装置中的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转向左旋,把另一套装置中的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转向右旋,这两套装置中的钴60互为镜像。实验结果表明,这两套装置中的钴60放射出来的电子数有很大差异,而且电子放射的方向也不能互相对称。实验结果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

这百科知识里虽然没有说明吴健雄女士是如何布置强磁场以达到两组钴60原子核互为“镜像”,但可以推测是用两个互为方向相反但强度相同的磁场来建立实验构架的。

就当下人类科技水平能力而言,是无法通过强磁场作用将原子核自旋方向改变的,在于原子核自旋的陀螺效应相对人造磁场而言是极高,这实验中的强磁场对原子核自旋方向的影响微乎其微的。若强磁场能改变原子核自旋方向,那么反粒子就很容易被制造出来,而西方科学界从来没有宣布过能够大量并轻易地制造出反粒子,反过来证明强磁场不能够改变原子核自旋方向。

这里实验用到的强磁场最多只能改变钴60原子外围空间的以太涡流流动方向与力场分布形态,也即在这个实验构架中钴原子所处的环境以太旋涡(磁场)互为镜像,而非两组钴60原子之间互为镜像,但实验室的人们可以主观地认为强磁场能够改变两套装置中钴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并互为镜像。

在极低温(0.01K)条件下,原子热运动强度几近零,可以让钴60原子核对轨道最外围电子的束缚力减少到最小,从而让强磁场(环境以太旋涡的力场)对轨道最外围电子的影响效果达到最大。

磁场=以太旋涡的力场梯度分布。

西方科学界是在放射性实验中检测θ和γ两种介子衰变结果不一样,观察到宇称不守恒现象,后通过两组钴60在相同时间内放射出电子数不同来验证的。而这个电子数不同,在于一组钴60原子处于逆时针以太涡流中,对照组钴60原子处于顺时针以太涡流中,不同方向的外来以太涡流(强磁场),会对钴60原子以太旋涡的最外围轨道上的电子产生不同的作用结果:

比如,在逆时针以太涡流中,钴60原子最外围的电子受同向涡流的合流作用获得加速能量,从而脱离绕核轨道,表现为β辐射,及衰变周期变短,于是单位时间内放射出的电子数增加。而在顺时针以太涡流中,钴60原子最外围轨道上的电子受反向涡流的对冲作用而减速,从而向钴60原子核靠近,表现为被束缚得更紧,及衰变周期变长,于是单位时间内放射出的电子数减少。

又比如,在逆时针以太涡流的振动力场影响下,同是逆时针旋转的钴60原子以太旋涡的内部振动力场,因与外部以太涡流的力场性质相同而相互排斥,从而削弱原子内部空间以太涡流的运动速度,进而减小了对轨道上电子的吸引力,最外围的电子所受向心力减少,从而脱离绕核轨道,表现为β辐射,及衰变周期变短,于是单位时间内放射出的电子数增加。而在顺时针以太涡流的振动力场影响下,这逆时针旋转的钴60原子以太旋涡内部振动力场因与外部以太涡流的振动力场性质相反而相互吸引,从而强化原子内部空间以太涡流的运动速度,进而增强了对轨道上电子的吸引力,最外围的电子所受向心力增加,也表现为被束缚得更紧,及衰变周期变长,于是单位时间内放射出的电子数减少。

如此相反方向的强磁场导致互为对照组的钴60原子的放射性有不对称的实验现象。若实验人员根据这个两组钴60原子电子数不同,而来判定正反粒子运动不能互为镜像,或宇称不守恒,就出错了。

大多数粒子观察实验中,环境因素是可以忽略的。这钴60放射实验里,人为地用降温与磁场强化环境对原子衰变的影响,从而让环境因素成为实验重要影响因子。也即在观察到的各个宇称不守恒现象中,环境以太涡流方向的顺逆之别对同一粒子产生明显的影响作用,或同一环境以太涡流形态对正反粒子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进而导致正反粒子衰变出现不同的结果,表现为宇称不守恒。

可以用字母公式来表达环境与粒子间的关系;设环境非0状态强度是A,镜像环境状态强度是A¯,叠加时有:

A+A¯= 0

正粒子状态强度是B,其反粒子状态强度是B¯,叠加时有:

B+B¯= 0

如此环境与粒子相互作用后的状态结果表现有6组环境-粒子关系对应形态:

相同环境下的正反粒子状态有:

1、A+B,与A+B¯。两者结果叠加A+B+A+B¯= 2A=\= 0,表现为宇称不守恒,

2、A¯+B,与A¯+B¯。两者结果叠加A¯+B+A¯+B¯= 2A¯=\= 0,表现为宇称不守恒。

相反环境下的正反粒子状态有:

3、A+B,与A¯+B¯。两者结果叠加A+B+A¯+B¯= 0,表现为宇称守恒。

4、A¯+B,与A+B¯。两者结果叠加A¯+B+A+B¯= 0,表现为宇称守恒。

相反环境下的同一粒子状态有:

5、A+B,与A¯+B。两者结果叠加A+B+A¯+B= 2B=\= 0,表现为宇称不守恒。

6、A+B¯,与A¯+B¯。两者结果叠加A+B¯+A¯+B¯= 2B¯ =\= 0,表现为宇称不守恒。

只有当A = A¯ = 0时,即环境无强度或强度影响可忽略,以上第1、2两条的结果也会是0,于是粒子表现为宇称守恒。吴健雄女士的宇称不守恒验证实验构架,其实是“相反环境下的同一粒子状态”的形态,是第5、6条的结果,被误认为是“相同环境下的正反粒子状态”,即第1、2条的结果。

这个验证实验出错的根源,仍是错误的经典原子理论对后来实验者的误导。

自然,这种宇称不守恒仍只是人类观察下的粒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守恒,是一种现象不对称,并非实质不对称,是实验因素不完备(忽视了环境作用)及对正反粒子结构的的认识缺陷导致的错判,根源仍是西方科学界抛弃以太与经典原子错误模型,导致人们认识不到环境的本质是以太空间,不同的环境会对粒子状态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导致宇称不守恒现象。

就正反粒子本身及运动状态相对观察者而言,宇称一直对称、守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