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查《山海经》中昆仑的方位,可以发现,同一位置,存在另一座传说中的神山:不周山。这里略引一些关于不周山的传说与记录。
据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当今的)昆仑山西北。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但不周山终年寒冷,长年飘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达。
《列子·汤问》云: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战国)佚名《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源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战国)佚名《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易纬·通卦验》云:立冬,不周风至。《说文》十三云:西北曰不周风。
可以对比不周山与昆仑,两者整体形象几近一致:
不周山与昆仑,都处在西北方位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
——《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
不周山与昆仑,其上也有天柱,规模巨大,层级结构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天柱上连着天。
——《神异经》曰:“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淮南子》:“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悬圃。
不周山与昆仑,其结构都是方的
——不周,不是圆周,也是四方的意思。
——《山海经·海外南经》: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神异经》曰:员周如削。
不周山与昆仑,都有神兽守护
——《山海经·大荒西经》: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
——《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虚,……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
不周山与昆仑,都是神居住的地方
——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
——《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之虚,……百神之所在。
不周山与昆仑,都黄河的源头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虫焉】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
——《尔雅》曰:河出昆仑虚。《淮南子·览冥训》曰:河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绝者,昆仑之输也。
不周山与昆仑,都是太上名山。昆仑,也算记录颇丰,但这么一座大山就凭空消失,属于有头无尾的记载,而不周山又有明确记载“不周山崩、天柱折”的过程,只是叙载了了,属于有尾无头的记载,而两者的其它特征又是如此的接近,由此可断定:
昆仑之虚=不周山,昆仑,就是不周山+天柱+天的整体结构。简略:昆仑=不周山
《山海经》是不同时代的创作集合,对同一地方有不同称谓。昆仑之虚与不周山的关系,就如南京与金陵的关系。不周山崩,就是昆仑崩。天柱折,就是昆仑的天柱折。这是考证不周山与昆仑的重要发现之一。
后面章节中,昆仑与不周山这两个概念会混用,两者是一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