泑泽与岳崇之山

确定了昆仑就是不周山,坐落在塔里木盆地中心,高百公里以上,塔里木盆地曾托存的广阔水域就是西北海,就可以以此为坐标,来考查昆仑周边地理名词的实际指代,比如泑泽、岳崇之山等等。可以先引用《山海经·西山经》里关于泑泽、岳崇之山的记录: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虫焉】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泑泽在《山海经》的通行释译版本里,被认为是罗布泊水域。查看如塔里木盆地与罗布泊的地理位置就可以知道,在于西北海未被填埋之前,罗布泊水域,只是西北海东边末端部分,两者之间也没有什么高地来间隔,因此两者是一体的。记录此景的古人只能观察到西北海茫茫一片水域的情形,不能象今人一般看到当下一沙一水的明显差异。因此说罗布泊虽然位在塔里木盆地的东边,与《山海经·西山经》记录的泑泽有相近的指向,但这种判定是不对的。

若说泑泽是罗布泊,也与“河水所潜也”这一记录完全不相符,在于罗布泊相对黄河,过于遥远,无法达成一体的水域形态。造成这一错误认识的原因,仍在于以静态的角度看待古籍中记录的这些地形地貌,以为这些地形地貌是完全不动不变的,可以让人们轻轻松松找到原样形态,而忘了先民们沧海桑田的教诲。

于是,就可以考查塔里木盆地东边的其它地方,就可以发现另一块盆地状地形:阿拉善盟区域的凹陷区域,包含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为主体的区域。这些沙漠的成因,也是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成因一样,都是昆仑崩塌之后粉尘散落周边后填埋所致。这一凹陷区域,在未被填埋之前,由于其地势略高,又通过河西走廊北侧的低洼通道与西北海相连,就能承受西北海溢出的海水,成为一片大泽。

即泑泽,是阿拉善盟区域凹陷地带曾托存的一片广阔水泽。

这么推断,与《山海经·西山经》里关于泑泽的除方向之外的其它记录是一致的,比如“河水所潜也”,就是黄河经过但看不到河段,在于黄河在此区域与之连成一体,成一个水面。泑泽之于黄河,就如鄱阳湖之于长江。黄河中上游这一带,在上古时期,也是郁郁葱葱,一片生机。而就算是这一区域已经成为沙漠,但人们当下仍能发现在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一带,存在大量的盐渍池,数量很多,面积很广,这也表明这一带存在大量的水,由此在未成沙漠之前,也必然存在大量的水,即为大泽,与实际一致。

同样,由昆仑方位与“彼临岳崇之山”记录可知,岳崇之山,就是青藏高原,或是今天的昆仑山脉。

岳,从山,从丘,象两座高大的山峰形,表示连绵高山大岭,崇,也是高山峻岭意思,岳崇之山,就是高山峻岭连绵不断的山脉的意思。结合《山海经·大荒西经》的不周山另一条记录,是“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放在昆仑的边上的山脉,又不在东,东边有幕山与泑泽;又不在西,西边有湿山;又不在北,北边有诸【虫焉】之山;那只有在南边的青藏高原,即符合这一方位,又符合这一结构特征。

这种古地理名词考查可以有更多,这里只略举一二。有兴趣的人可以以昆仑坐落在塔里木盆地中心这一核心方位判定,结合《山海经》相关记录,继续考查更多的古地理名词所指代的地形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