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不周山)上方连着天柱,天柱上方再接着天(宇宙飞船)。天柱有两种可能形态:一种是光柱形态,一种是实物柱形态,这里分别作一番简单解析。
光柱形态:
昆仑(不周山)是巨大金字塔,汇集地心振动能量之后,在塔顶上空形成光柱形态,如现实中人们记录的玛雅金字塔上空的光柱,其它地方也有突现的光柱记录,人们对此光柱现象感到莫明其妙,其实是地心强能量振动通过以太涡管逸出后,直接作用于大气,导致空气分子受激发光后产生的辉光现象。当这种能量束长年稳定地作用于大气,上古人类就能随时看到一条明亮的光柱自不周山巨型金字塔塔顶直射上空,抵达宇宙飞船的底部。这金字塔发出光柱的过程,与地球南北两极的极光有完全一样的物质作用机制。
但考虑到“天柱折”这一记录,则天柱有另一种可能形态,在于“折”字是物质结构的弯折,对于光柱形态的天柱其实是不能用“折”来形容的,最多用消失来描绘,如夜间关闭手电筒时的光柱瞬间消失。若天柱为光柱形态,当不周山崩时,则其塔顶上方的天柱也同时消失了,但不会出现“折”这一感观过程。因此天柱的另一种形态是实物柱形态。
实物柱形态:
天柱的另一种结构就是柱状实体建筑形态,即昆仑(不周山)塔顶处,有同样是石头、沙岩堆垒粘合起来的巨型柱形结构,直延伸到天空与宇宙飞船连接。这种结构其实与现代高楼大厦里的电梯通道结构相近,于是上古人们可以通过这一电梯实现地面到宇宙飞船的运输。这在作者的《万物意志篇》的“外一篇:探寻不周山”一文中专有描绘。虽然作者在“探寻不周山”一文中描绘了天柱的实体结构,但作者更倾向于是前一种可能,即上古人类将这条光柱认为是天柱,在于中美洲玛雅金字塔作为不周山的微缩模型,并没有“实体形态的天柱”这一结构,同时玛雅金字塔也有光柱自塔顶向空中射出的记录,那么不周山塔顶的天柱,也可以是同一作用机制与空间结构形态。而实物柱形态还会带来建筑工程量至少大一倍的问题,若这个超科技文明族类有能力直接通过光柱形态的天柱从地表向宇宙飞船运输物资,也就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与资源专门去构建一条实体通道。
并且“不周山崩、天柱折”这一场景,存在转述与整理失误的可能。比如在不周山崩时,第一批亲临现场的上古人类的确看到了天柱(作为光柱形态)消失,但“光柱消失”让后人无法想象,更是匪夷所思,于是上古及古代的人们在转述与整理传说过程中,先入为主地认为天柱就是一种实物柱形结构,就用“折”字来形容天柱崩坏的状态。毕竟“天柱是光柱”这一结构形态,甚至都超越现代西方科学熏陶下的人们的理解范围,更何论没多少科学概念的上古转述之人与古代整理传说之人。而“柱”这一概念又给人的感觉本就是实体,那消失的方式只能是折断的过程。到了现代,就成了“天柱折”的传说与记载,而不是“光柱消失”这一说法。
这里是哪一种形态,取决于以后人们对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东阿拉伯沙漠、北非撒哈拉沙漠等相临沙漠总体积与昆仑之墟体积的准确数据考查,在于这些沙漠是不周山崩、天柱折之后残骸,两者的体积是很接近。若这些沙漠的总体积与昆仑之墟(金字塔)的体积是接近的,则说明天柱不是实体结构,而是光柱形态;若沙漠的体积是昆仑的体积一两倍以上,则说明天柱是实体结构,崩折后残骸也变成沙漠,而不是光柱形态。
无论是哪一种形态,地内振动能量被汇集成为柱状形态自塔顶向宇宙飞船发射的物质作用过程都是存在的。这股能量被宇宙飞船的能量接受器吸收,成为飞船可利用的能源,甚至其它飞行器或载运工具都可以应用这股能量实现地面到飞船的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