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塔里木盆地成因

从塔里木盆地说起:塔里木盆地,呈一颗水滴形状,简单地显示出一颗小行星斜插入地壳。小行星撞击前沿形成钝击弧面,背面形成尾锥压擦印痕。这种钝击弧面与尾锥压擦印痕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天山山脉东支与阿尔金山东支之间的凹谷形地质结构,就是小行星堕落时压擦所致。按整个塔里木盆地的南北600公里左右宽度估算,这颗小行星的直径至少达到400公里。

塔里木盆地=小行星撞击坑

这里略提一下科学界的塔里木盆地的考查结果与错误结论之处,这里并不一一引用与反驳,只选取关键语句来解析。

科学界关于塔里木盆地的主流观点,其“地质特点是: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地质构造上是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地块基底为古老结晶岩,基底上有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覆盖层,上有较薄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层,第四纪沉积物的面积很大,构造上的塔里木盆地地块和地貌上的塔里木平原,范围并不一致。拗陷内有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最大厚度达万米,是良好含水层。盆地呈不规则菱形,四周为高山围绕。”

说“地块基底为古老结晶岩”,其实是火山口的熔浆喷发后冷凝后的地质结构,普通的地层断裂是不会形成结晶岩这种结构形态的,只有高温熔浆冷凝降温才可以。

说“拗陷内有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最大厚度达万米”,可以知道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内凹形态的盆地,“拗陷”的原因是火山喷发后熔浆冷凝向内收缩所致。这与世界上众多的火山口形态一致,比如长白山天池,就是一个内凹形态的盆地形态结构。

而有“沉积”结构,是火山喷发后几千万年里,四周的各种物质随雨水河流汇集到盆地中心沉积所致,而沉积层内有各种时期的物质,则是地球物质循环后的混淆结构。就如你我身体的某些原子分子,可能曾在某只恐龙身上呆过,若测得你我身体上的原子分子结构有几千万的历史,是否可以说明你我身体形成于几千万年前呢?显然不能。科学界以测得的物质有中生代和新生代时期物质来断定盆地形成于那些时期,则犯僵化思想的错误。

说“1987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3个研究所4个学科13个专业的144名科学家组成的综合考察队,在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大规模深入考察研究后,向世人宣告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塔里木盆地是一块从南半球中高纬度漂移到北半球的陆块。

距今500万年前的第三纪末,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多次冲撞中,夹在其中的塔里木板块,被南北挤压,压缩了1700千米,从台地变为盆地。以后,又在距今200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运动中被抬起,并从北纬25度左右的位置以下挤到北纬40度左右,塔里木陆块终于结束跌宕起伏的北移活动,并在亚洲腹地‘定居’。”

对于这个天马行空的描述与推断,本人更是无语,没有比这更科幻的了,塔里木盆地作为固体沙石结构,是如何穿插到亚欧大陆中间腹地位置的?国内科学界被西方板块理论误导甚深,什么地质结构都用板块漂移与碰撞来套用解说。会在书中穿插小节来说明板块漂移论是一个基础思想错误的理论。

说“网上流传很广泛的陨石成因说,其实在地质学上并不能站得住脚,而科学界也从未对塔里木盆地是否是构造运动形成的有过疑虑和争论,塔里木盆地的地质构造条件并不支持陨石说。从专业角度看,陨石说所提出的论据并没有驳斥的价值,因为其缺乏基本的地质学常识和牢靠的科学逻辑。实际上,塔里木盆地沉积了巨厚的中生代沉积,这一浅显事实本身就是对陨石说的有力驳斥。”

显然这里的陨石成因,也即小行星撞击成因,是非常直观的,无论是盆地的水滴形结构,还是尾锥压痕,都在表明这一地质运动。而地质界用“塔里木盆地沉积了巨厚的中生代沉积”所谓的“浅显事实”,其实是根本不能驳斥小行星撞击一说,在于这种中生代沉积,是盆地形成后的事,是一种形成盆地后的事件继续形态,而不是形成盆地的原因。“缺乏基本的地质学常识和牢靠的科学逻辑”的恰恰是这些科学界的人。

由此可知,关于塔里木盆地成因的主流观点,是科学界不求甚解的错误判断。科学界以分裂分割的视角来研究地层,以局部的地质数据来以偏盖全地武断地质成因,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错误的板块漂移思想之上。

关于塔里木盆地的更多内容描绘会在后面“外一篇:探寻不周山”小节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