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形岛链

翻开地球地形图,可以看到太平洋周边存在很多弧形岛链,如琉球群岛岛链、阿留申群岛岛链。这些弧形岛链,在板块理论里被认为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面,亚欧板块边缘隆起形成的”。板块理论从来没有就这种“俯冲、隆起”的动力源作一个合理解释,因此这种观点,只是人们根据板块理论与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硬凑出来的牵强解释。这里参照青藏高原的成因分析,也可附带分析这种弧形岛链的内在形成机制。

地壳是地幔熔浆高温与太空低温平衡后固态结构。地幔熔浆在不同地球时期,产生类似塔里木盆地火山口喷发后的熔岩溢流形态,凝固后出现如千层饼般的新旧地壳一层一层覆盖结构。新地壳覆盖在旧地壳上面,产生“板块俯冲”、“板块边缘隆起”这种本末倒置的认识。

在新地壳刚处于熔浆溢流状态时,熔浆是以水平面铺开形态向四周呈弧面扩散的,主要方向一般是从两极向赤道方向扩散。这一扩散过程,是熔浆前后推进的过程,也是熔浆逐渐冷却的过程。这前后推进与逐渐冷却共同作用下,会带来一个效果,即先前喷发出的熔浆处于溢流面的最边缘,由于暴露在空气中时间最长,于是温度相对最低并最先冷凝为固体,即硬度很高的花刚石。如此,先冷凝成固体的边缘熔浆,会对后面溢流过来的熔浆产生阻挡作用,如脸盆盆壁将水兜住一般,边缘处熔浆冷凝成固态,将后来推进的熔浆兜住,结果就是处于边缘偏向里面一点的半固态熔浆,在后面不断涌来的熔浆推进挤压作用下,向上隆起,并在隆起的过程中不断冷却,凝固后形成熔浆溢流结束时的最高峰。这些最高峰,其实就是熔浆之海的凝固岩波的波峰。

于是人们能观察到由这些边缘熔浆冷凝之后的高原地貌形态,就是一条弧形的凸起结构,边缘有最高峰依次矗立,犹如一条长链,高原中间区域相对平坦。青藏高原的喜玛拉雅山脉、中国南方山地的武夷山脉都是如此形态,其它如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北美洲的洛矶山脉、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也是如此。这才是“板块边缘隆起”的物质作用实质。

这种熔浆之海冷凝后的高原初始形态,一般是轻质玄武岩浮在上层,重质花刚岩作为基座处于中下层。随着地球水成分不断增多与新熔浆陆续覆盖,最先形成的高原变成低洼地并被水体逐渐填充,化为大海海床。海水侵蚀这些高原上层的固体物质,高原表层玄武岩最先也最易被侵蚀,高原中下层花刚岩最后也最难被侵蚀,高原中间低地被侵蚀时间最早,高原边缘高地被侵蚀时间最晚,结果就是整个高原逐渐被海水浸漫削薄,逐渐消失,最终只剩下边缘最坚固最难被侵蚀的以花刚岩为主体的如琉球群岛、阿留申群岛等弧形岛链。象东南亚的马来群岛及周边小岛,加勒比海附近的西印度群岛,都是这种旧地壳表面的高原被海水侵蚀之后的过渡形态与残留痕迹。可以想象,地球再经过亿万年,海水若漫过并侵蚀南方山地、青藏高原后,后人会看到武夷岛链,喜玛拉雅岛链。

外一篇:青藏高原与人类文明起因概略

曾有人问“青藏高原地下巨型空间形成原因”是什么,作者有兴趣作一个解答,这里作一个外一篇,看官权当听故事。

曾有传说青藏高原底下有巨型空洞,结合青藏高原的成因新解及中外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于是可以研究其成因。这个要从人类文明史之起因说起:塔里木盆地,会让看官脑洞大开。

塔里木盆地,是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后的巨坑,而后熔浆四溢,形成青藏高原,土耳其半岛,横断山脉,天山山脉,阿富汗高原等地质构造。粉尘形成黄土高原,掩埋当时的参天巨木形成煤炭。恐龙灭绝,地球进入冰河期。

而形成青藏高原的熔浆,掩埋当时的参天巨木,形成巨型钻石矿。

一万年前,神,即更高科技的星际文明族类,驾驶螺舟也就是飞船降临地球,发现这个巨型钻石矿,于是用地球上各生物的基因融合神的基因片断来造人,做苦力当矿工做基层管理员,采沙建塔,开山挖钻,并教育人类创造文字、操纵机械知识及记录历史,就有了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与圣经故事记载。

神,在青藏高原的昆仑山脉西北附近建立起不周山,不周即方,不周山即方山,即巨型金字塔(金字塔的奥秘会在后面章节探究),再在不周山之顶建立天柱,也就是连接飞船与不周山的电梯,运送钻石矿到飞船。飞船那时停在不周山上空,距离地球只有几千公里,那时的人叫“天”。而钻石,那时的人叫“五彩石”。

不知是采矿完毕还是其它原因,猜想是这些矿工的去留问题:是神造的采矿工具可以随意丢弃,由神将其立即毁灭?还是融合了神的基因,是具有神性的生灵而不可随意杀戮,而应交由大道来决定其生死?这是一个哲学难题,神也无解,于是神内部产生冲突,并演化为战争。这是神与魔之间的战争,封神榜故事的源头。魔,即恶神。神与魔之间的战争,本质是神魔之间的理念不同导致的冲突。

最后天柱折,不周山崩,天(飞船)开一口:这些都是被超现实巨能量武器击损。然后飞船损坏并脱离轨道,在驾驶员控制下快速上升到现在的位置,现代人叫“月球”。

飞船受损后上升,导致地球地轴倾斜,海水倒灌,沿海人类惨遭灭顶之灾,唯有高山牧羊人有机会存活下来,大水有近2千米高,后有大禹治水故事及半信史文明。战争最后是支持人类的一方获胜,而后其它飞船过来修护这艘破损的飞船,于是有“十日并出”与“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羿,是一个羽人,带双翅的鸟人,也就是天使。

而这些被毁坏的巨型建筑主要成分是海沙与水泥,被巨能量压缩波破坏倒塌后形成粉尘碎片(参考911双子楼变粉尘过程),并经过上万年的风化,水泥粉化被风吹走,只留下沙子,形成塔里木盆地及周边的沙漠。一般分类是不周山粉尘碎片形成塔里木盆地沙漠,天柱粉尘碎片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的原因,飘落在塔里木盆地的西侧,即中东地区沙漠与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会在后面小节“外一篇:不周山探寻”详细描绘不周山的全貌。

飞船被修复后,其向地球一面呈现出太极图,于是神知道大道愿意将人类文明保留下来。最后飞船停留在地球上空来守护以华夏族为代表的人类文明,直到现在。当下人类文明的发展,神性与魔性在人类各个族群中得以舒张,人类又处于战争的边缘。

于是回答这个“青藏高原地下巨型空间形成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采矿的矿坑而已。

对于上古时期奥秘有兴趣的看官,可以参考李卫东先生的《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一书,本人是这本书观点的拥趸者之一。这个概略虽然让人脑洞大开,不可思议,由于人类终归要从源头到寻找自身的起源,因此这里作一章个外一篇,作一个引子,当然也可以作为科幻片来看。

地球地貌形成概略

这个地球物理四章节,只是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两个实例来说明亚洲地形地貌的大体形成过程之一,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前的更古老的地貌形成过程有待更多更新的证据。而放眼全球,则可以来看到各大陆巨型山脉的形成,基本都是源于地幔熔浆涌出导致的高峰山脉,而不是地理界认为板块相接导致山脉隆起这么一个错误的判定。

如非洲最大的湖维多利亚湖,就是一个巨型熔浆喷口内陷后的火山口湖,而熔浆喷发凝固后形成非洲东部的东非高原、南部的加丹加高原等等,熔浆拖曳流的洼地长缝,形成东非大裂谷等等。

又如西伯利亚的最大淡水湖贝尔加湖,也是一个火山口湖,从谷歌地图可以看到熔浆向东及向西溢流的痕迹,分别形成雅布洛诺夫山脉、萨彦岭、阿尔泰山脉等等。

其它如西半球的科迪勒拉山系包含的北美洲洛基山脉、墨西哥高原、科罗拉多高原,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另外如西欧山地地形皆是如此熔浆溢流所致,就不再一一图示举例。

整个地球陆地地貌,就是如千层饼一样,由不同地质时期的不同强度的火山粉尘、熔浆喷发,一层一层地叠加覆盖,后经过千万年风水侵蚀而形成,而不是板块相撞而成。

板块相撞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错误的,会在后面陆续描绘。

大熔岩流图

塔里木盆地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带来一系列连锁事件与综合反应:

撞击坑形成椭圆形的塔里木盆地,史前超级火山口,约6500万年前
溢出熔浆形成青藏高原、天山山脉、阿富汗高原、横断山脉、东南半岛
熔浆向西流经时切断古海洋,形成黑海、地中海,末端形成土耳其半岛
尾锥压擦印痕,形成天山山脉东支与阿尔金山脉之间的巨型凹谷与地貌
尾锥激起的粉尘降落后形成黄土高原,覆盖远古巨大植物形成山西、内蒙古煤炭层
整个事件导致地球恐龙灭绝,地球进入冰河期

四川盆地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也带来一系列连锁事件与综合反应:

撞击坑形成椭圆形的四川盆地,史前超级火山口,约1.2亿年前
溢出熔浆形成中国南方山地、云贵高原、秦岭山脉、东南半岛
整个事件导致地球当时主导的生物大灭绝,地球进入冰河期

让看官们感官一下小行星撞地球后的巨型火山喷发宏伟印迹(自己补脑熔岩流的动态图)

四川盆地成因新探

网上四川盆地的百科知识很长,大略是板块相撞,海水浸侵,陆地上升等等因素导致盆地的形成,这里就不详细引用描绘了。这里直接下判定就是,这些知识的核心论述是错误的。参照塔里木盆地的形成,四川盆地,也是同一原因导致的:小行星撞击地球。

四川盆地,也是一个椭圆形地形地貌结构,同样显示其是小行星撞击坑。整个撞击过程,也是一种小角度侧面的缓慢压裂过程,分析过程与塔里木盆地的小行星撞击过程基本一致,这里就不再赘述。盆地的长江出口处,就是史前超级火山的熔岩溢流口。四川盆地的西南沿线,就是撞击的钝面,尾锥擦痕则不明显。整个盆地地貌由于形成年代远早于塔里木盆地,好多原始地貌特征印迹模糊,只剩轮廓。

小行星撞击后,也是巨量岩浆溢流。受地球离心力的影响,岩浆从盆地喷出后,向赤道方向流动,形成云贵高原,又向当时的西偏南方向流动,形成中国大陆的南方山区丘陵地带,最后形成圆弧形的海岸线。

现在人们看到的是东偏南的岩浆溢流形态,这说明地轴在地球历史上曾经改变过,导致以前的西南方向变成现在的东南方向。

当下四川盆地的地貌,并不完全是其曾经有过的原始形态的样子,与塔里木盆地一样,四川盆地也有后续复杂的历史变迁过程,进而成为当下人们看到的地貌形态,笔者也会在《广义时空论附录(外)·众神意志篇》里描绘这一历史变迁过程,本书只描绘其盆地诞生时的地质运动形态。

云贵高原,其基础是四川盆地超级火山口啧出的岩浆凝固后形成的地貌,后受青藏高原熔岩溢流覆盖在上层,形成当下地貌。并非地理界所说的板块相撞后形成的。

四川盆地的岩浆向北涌去后凝固,形成秦岭与大巴山脉。正西方的火山岩浆地貌特征被青藏高原熔岩覆盖掩没而消失。

四川盆地岩浆溢流口处的岩浆逐渐凝固后,形成巨型岩浆拖曳条,这是巫山、神家架、张家界、武陵源等名胜自然地形景观的起源。

圆弧形的海岸线,是盆地为小行星撞击火山口的原因中,除了椭圆形的钝面与尾锥之外的另一大特征,它是巨量岩浆溢流后均匀向各个方向扩散后的自然形态。这是判定四川盆地是小行星撞击后的火山口的有力地貌证据之一。

岩浆喷出后,受地球离心力的影响,除了溢出后向现在的东南方向流动,形成大陆南方地貌与圆弧形海岸线外,又向南流动,形成东南亚半岛。东南亚半岛,除了四川盆地的岩浆喷发形成半岛地貌之外,也受青藏高原岩浆溢流的影响。

这个分析的结果判定说明象地理界说雁荡山之类的板块相撞成山原因是错的。当然按1.2亿年前形成的时间说法,则可以反推四川盆地的年龄也有1.2亿年。

关于四川盆地发现海洋生物特征,沉积岩特征,这仍是成盆地之后的地质变化留下的印记,而非成盆地的成因解释:小行星撞击坑停止喷发熔浆,冷却内缩形成盆地结构,再经过亿千万年汇集周边高山流水与雨水,形成广阔水域成为一个内海,后又发生地质变迁导致水体流失形成陆地,直到当下人们看到的盆地形态。地理界说四川盆地源于“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又是将结果当成原因,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同样,可以通过盆地的南北宽,来估算小行星的体积,及喷发出的岩浆量与高地面积的对比值。四川盆地外沿山脉宽有400公里左右,内沿盆地宽有300公里左右。取值250公里作为小行星的直径,则体积有817万立方公里,喷出相近或更多的岩浆,平铺成1500米高的岩浆之海,则这个岩浆之海面积至少有544万平方公里,这个面积差不多与中国南方山地、秦岭、大巴山、云贵高原及东南亚山地面积之和相当。(注)

注:取值1500米高,在于云贵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而武夷山脉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而南方山地许多最高峰都在2000左右,表明当时的岩浆之海的浪头就有这么高。

显然这个值相比青藏高原与周边地区的山地所对应的岩浆量要小好多,也与塔里木盆地与四川盆地的面积对比大小相契合,但喷发时期则远早于塔里木盆地火山喷发时期。

这次小行星撞击事件,地球也进入冰河期,生物开始另一个环境下的演化。

煤炭成因

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后激起几百米厚的粉尘,覆盖了恐龙时期的植物,在粉尘高温高压的作用下,植物被快速碳化,再经过地质变迁形成煤矿层。因此可以看到粉尘覆盖的区域,基本都有大煤矿发现。山西煤矿,国人都很熟悉。由此也可以推断在山西、内蒙古等煤矿里,分布在煤矿上方的岩层成份与煤矿下方的岩层成份是相差很大的,在于这上下两个岩层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

煤炭,是巨量灼热粉尘瞬间覆盖上古成片的巨大林木炭化而成,并不是如地质知识认为的“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这在于:

一是地球上现存的许多人类未干扰过的原始森林里,及已勘探的海洋里,都没有发现一层极厚的黑色腐植质,更何论这层厚腐植质形成煤矿。按一般煤矿三五米厚的矿层,这黑色腐植质至少得十几米厚,这根本没发现过。

二是若真的存在这么一层极厚的黑色腐植质层,考虑到地球上古时期植被分布的广泛性,那这层黑色腐植质层分布也将是极广的,也即你我脚下可以随意挖到煤,但事实是即便是上古时期植物覆盖区的许多地方也不产煤。

三是如此广泛的煤层分布在地下几十米致几百米深,更不能用地质运动来说明是什么广泛的力量将这腐植质埋入这么深的地下。

而按现存地球上发现的最高的树有110米以上,及最大的树直径有5米来参考,可以推测那恐龙时代的植物在没人类砍伐破坏下,会因寿命更长而长得更高更粗,这也是有的食草大恐龙必须长到几十米长的原因,就如长颈鹿一样要吃到更高的植物的叶子。那这样的高大植物被粉尘覆盖倒下后,也能形成的至少三到十米厚不等的植物炭化层,这是与当下发现的煤炭层厚度1-8米之间是相接近的。

而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在整个地球发展史上并不止一次,而是多次,另一次可考的为四川盆地,也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后的火山坑,于是多地可发现煤炭矿层。除了小行星坠落地表瞬间能产生巨量灼热粉尘外,正常的火山大喷发也能产生巨量灼热粉尘来掩埋附近林木,于是在火山周边区域地底,也能发现煤炭。

黄土高原

分析完青藏高原形成的实质,可以顺带分析一下黄土高原的成因:是小行星撞击地表后,尾锥方向激起的粉尘覆盖后的地貌形态。再经过千百万年的雨水冲刷、风蚀日侵环境变迁、人类植被破坏及其它复杂历史因素,形成今天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貌。

而塔里木盆地周边其它地方激起的粉尘,则被涌出的巨量岩浆淹没而消除黄土特征。当然在略远一些的中亚地区仍能找到细小的粉尘覆盖层。

再看看地质界的发现:“近二三十年,更多的科学家赞同黄土风成学说。因为经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距离蒙古、中亚和我国西北一带的荒漠越远,黄土的颗粒越细;自西北向东南呈现出戈壁、沙漠、砂黄土、黄土、粘黄土的带状分布规律,而每一个带的矿物成分与荒漠地区砂砾的矿物成分完全一致,但与当地的岩石成分迥然不同;黄土无选择地覆盖在黄土高原的山岭上,且厚度也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薄;在黄土中还发现干旱草原型的陆生动植物化石等。”

“风成说”,黄土高原成因的确可算“风成”,这里是小行星撞击后尾锥激起的狂风激射。不过地质界应是不会这么理解的,因为他们连塔里木盆地是小行星撞击坑这个地质现象都没发现,因此很可能理解为“风吹日晒,绵延几百万几千万年的风吹而成”,就如塔里木沙漠里的风吹动沙子一样。这带来的问题是哪来这么稳定的风与哪来这么多的黄土可被风来输送,并局限在黄土高原与塔里木盆地之间?因此说风成说其实是不符合地质演变过程的。

不过,地质界的地质发现与这里的黄土高原粉尘覆盖成因一说是契合的:

黄土高原是粉尘喷射覆盖后的地貌形态,因此会出现“距离蒙古、中亚和我国西北一带的荒漠越远,黄土的颗粒越细”,在于以触地点与翻滚轨道为中心带,粉尘向四周扩散,距离越远,扩散的颗粒就越细。在尾锥压擦印痕方位,这种扩散其实是以扇形自内向外激射出去的,也就是“带状分布规律”,这带状分布形态其实是粉尘颗粒的“等势面”。

同时出现“每一个带的矿物成分与荒漠地区砂砾的矿物成分完全一致,但与当地的岩石成分迥然不同”的现象。在于粉尘成分是撞击点与翻滚轨道上的尘土瞬间激起过去的,并很可能携带小行星的成分,是外来户,而与当地的岩石的成分不同,两者不是同一时期的地质产物。

在阿拉善盟区域,粉尘以撞击触地点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粉尘降落后必是一个中间厚四边薄、中心颗粒大外围颗粒细小的梯度分布。于是在黄土高原一带,主要分布形态是自小行星撞击时触地位置向远撞击点的方位逐渐减少,也就是发现的“厚度也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薄”。

由于粉尘瞬间覆盖了当地的动植物,于是有“黄土中还发现干旱草原型的陆生动植物化石等。”这也说明黄土高原所处陆地在未被粉尘覆盖之前,是干旱草原型地貌。

黄土高原及青藏高原的形成描绘与小行星撞击地球形成塔里木盆地,是相互印证的。

8、青藏高原底层矿物

从青藏高原成因新解中,可以得出有一个很好但很难取得的推理佐证:

参照于山西底下的煤层,是小行星激起的黄土粉尘埋没古代植物所致。那么青藏高原如此判定为岩浆喷发所成,必在高原底部与山西煤层同一或略低的水平面上,存在一种植物与岩浆混合态的岩石结构。这可能是金刚石层,在于高温高压下,这些被岩浆埋没的高大植物里的碳元素转化成金刚石!

有报道说曾在1995年,一支由来自加拿大、爱尔兰、中国、法国等国的学者组成的国际联合小组运用了电磁学方法,布置了四条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深探测剖面,希望能找到地球内部反馈出的信息。这次研究结果探得“地下有一种电阻小的神秘物质,且越往东,这一物质的规模越大。”其实这种电阻小的神秘物质,就是史前高大植物被高温高压熔岩掩埋后的矿化物,基本成分是岩石与金刚石混合物。

由此可以推断,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金刚石矿,且是230万平方公里的矿层!西藏,西部的宝藏,所言非虚!

但是但是但是,少年,且慢行!若你天真的以为拿着把锄头就能挖到宝的话,这里本堂主是要打击你的,在于,有另一个地球大事件说明,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将宝藏挖走了。也即,青藏高原下只有巨大空洞--已经有这样的传闻了,本堂主则直接断定空洞是肯定存在的,但没有钻石了。当然,说一点都没有是夸张点,其实是大部分不存在了。这个地球大事件,会在本书的外一篇《青藏高原与人类文明起因概略》及《探寻不周山》小节中说明。青藏高原的原始地貌是火山熔浆地貌,与当下人们观察到的山地地貌大有不同,这涉及更多的历史作用过程,会在《广义时空论(外)·众神意志篇》里描绘,这里暂且不表。

7、沉积岩的问题

但考察发现是沉积岩、角砾岩,而且都可以找到海生物化石。这是青藏高原被判定为古海洋存在过的证据。这是科学界搞反了次序,青藏高原有类海洋环境,这是在高原出现之后的事,而不是在高原出现之前的事。

青藏高原面积极大,水域很多,在地图上就可以看到众多湖泊,这是成高原之后的几千万年里雨水汇集后成湖与河流,进而出现沉积岩,角砾岩也不足为怪。

湖泊出现之后,再有海生物活在这些水域里,经过几千万年的变迁,最后形成化石,也很自然,且青藏高原有许多湖泊是咸水湖,很适合海洋生物生存。本身这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会导致整个地球海洋巨幅波动,如电影《2012》描绘的末日场景那样,巨量海水漫过青藏高原,有部分海洋生物在青藏高原生存下来并繁衍,留下海生物化石印迹。

且要是说喜马拉雅山是沉积岩,但问科学界测算过主体是沉积岩还是局部是沉积岩?而沉积岩能构成世界最高峰,表示要问其强度够不?而真正要测定青藏高原的主体成分,至少要打孔深入1千米以下,才能看到岩体的组成,而不是看表面的几十米几百米的沉积岩来粗糙判定。

同时,科学界说青藏高原是海洋隆起的海岭,是很难显现出青藏高原南线这种弧线的形态,及阿富汗高原的凝固流体形态的。太平洋里有好多海洋隆起的海岭,从没有一个如青藏高原般如此大面积的,且高度平均的花岗岩石山峰,唯有超大面积的熔岩冷却才可以构造出这样弧线状的地质结构形态。

这里关于青藏高原新成因的描绘,也说明科学界关于地球板块划分中青藏高原分裂线是错误的。

当以整体连贯的视角就可知道,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阿富汗高原、土耳其半岛、天山山脉、横断山脉、黄土高原、煤炭成因、恐龙灭绝、地球进入冰河期等等重大地质结构与生物、矿产变化,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事件所致,而非科学界打补丁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地用互不相干的理由来解说各自成因。科学界这种研究模式,本身也是西方科学界分裂看待事物发展的一种行为模式。

5、行星、熔岩数据估算

可以估算一下撞地球的行星数据与熔岩数据:

塔里木盆地南北宽约600公里,按子弹射击出现的孔径来对照,这表明这颗小行星的直径只比600公里略小,可以取估计值400公里,并假设小行星是标准球形,根据球体积公式,可得小行星的体积是3349万立方公里。

地球岩浆呈液态,相对于气体是属于不可压缩物质。400公里直径的小行星撞碎地壳,则有3349万立方公里的体积进入地幔,从而挤出3349万立方公里或更多的岩浆出来,按5公里平均深的岩浆之海(注),可以均匀平铺669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而青藏高原是230万平方公里,这相当于三个青藏高原的面积了。

从地图上看,岩浆凝固后的面积包括青藏高原,阿富汗高原,天山山脉,蒙古高原,土耳其半岛,横断山脉,东南亚半岛等等区域。这里虽无这些高原山脉的实际面积数据,但可以从图上估算是接近三个青藏高原的面积。考虑岩浆四溢高低不平,这个数据已经与实际面积很接近。

(注):青藏高原平均高度5000-6000米,而考虑除了青藏高原的高度外,再考虑塔里木盆地周边略低的山脉包括阿富汗、土耳其半岛之类的高度,总体平均取5000米,是合理的。

4、熔岩溢流形态

于是,想象这个撞击形成巨坑后,超级大火山喷发,熔岩喷发并溢流,受地球离心力、自转的影响,粘性的熔岩溢流主体向赤道方向,即向南方行进,冷却后形成青藏高原。

电影《2012》里的黄石火山喷发,对此只是小巫见大巫!

青藏高原的南线,就是熔岩迫进弧面慢慢向前推进,后冷却而形成的。

当塔里木盆地位置的超级火山熔岩喷发后期,熔岩外沿最先开始冷却,于是溢流前沿形成一条阻挡弧线,这在地球地理电视的火山熔岩流动形态有完全相同的一幕,只是这里的尺度要巨大无比!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流体溢流形态作为参考,如钱江潮涌,向前迫进的流体弧线

青藏高原形成初始的熔岩溢流形态,只是这普通熔岩溢流形态的超级放大版!当初塔里木盆地火山口喷发后,巨量熔岩就是这样一边前进,一边浓烟滚滚向当下的印度、中东、云贵等方向推进。

越是巨量的熔岩在平地上铺开流动时,前进方向上的受地势阻碍越小,于是形成一个扇面形态,其前沿形成圆弧状的迫进线。

附带阿富汗高原,熔岩流体向西、向南涌去的形态一览无余。

青藏高原的西线,熔岩从小行星撞击口,也即塔里木盆地火山口持续喷发,向西溢流,形成阿富汗高原,并在波斯湾北岸形成向前迫进的弧线,这与熔岩在青藏高原南麓形成向前迫进的弧线一致,熔岩最终到达土耳其半岛。

从图中可以看出黑海与地中海曾是一体,里海与波斯湾也曾相连,后被流至土耳其半岛的巨型岩浆流切断而分别成为两片海域。

中东地区曾经有一片古海洋,后被巨量熔浆填埋而消失。

青藏高原的东线,熔岩受四川盆地钝面的阻挡及地球离心力的影响,形成横断山脉,再向南流动,低处岩浆形成东南亚半岛山地。

横断山脉并不是地质界所说的“印支运动使区内褶皱隆起成陆,并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褶皱和断裂”,而是巨型粘性岩浆流自高向低缓慢倾泄后,拖曳牵引而成的岩浆凝固条!

青藏高原的北线,熔岩形成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蒙古高原。从图上可以直接明了地观察到流体四溢的痕迹。

3、小行星撞击过程

可以继续考查小行星撞击地面时的过程:

从卫星地图所展示的塔里木盆地东边方面的特殊地形地貌可以观察到,小行星与地球撞击瞬间接触的位置,并不是在塔里木盆地位置,而是在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周边区域,包括祁连山北麓、外蒙戈壁阿尔泰山南麓、贺兰山西麓之间的区域。这一区域的地形整体展现为缓坡形态,特别是阿拉善高原,带有明显的巨大撞击压力导致的球弧面印痕,成为以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为低洼地的半盆地状内凹地形结构。

巴丹吉林沙漠南边不远的高峰,与腾格里沙漠北边不远的高峰都在撞击瞬间被削顶。

而撞击点周边区域原本是高山花岗石地带,有更坚硬的岩石地质结构,导致小行星小角度、低速度撞击地球后,没有直接撞碎地壳层而陷入地幔,而是略微被反弹,沿惯性向前作翻滚运动,这翻滚过程由于小行星巨大的重量在地壳上形成压擦印迹,再次削平路径上的高山尖顶,形成以河西走廊为中心带区域的周边地形结构,因此这一区域在地形上看是一个凹底的通道结构。

尔后小行星继续向前抵达塔里木盆地中心区域,这里的地质结构不能支撑小行星的重量,于是小行星压碎地壳,陷入地幔中,挤压出地幔巨量岩浆,形成超级火山口。

2、小行星轨道分析

也有人认为依据陨石撞击地球的冲击波很大,会导致坑-星直径比要很大,可能只有几十公里而没有400公里这么巨大。关于冲击波的作用,这与撞击的速度、角度、小行星动量、体积等因素相关,而不是一概地认为是很大。

就这一次小行星撞击事件来评估冲击波的大小:

根据这个撞击印痕,可知这次撞击并不是正面撞击,而是小角度侧面撞击,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与地球上许多陨石大角度落入地球后巨大的坑-星比例不同。

首先要知道的是地球是一个带磁场的行星,而小行星,顾名思义,若有400公里直径,也会是一个带磁场的小行星。磁场是以太旋涡力场,这是以太论下的新认识。地球与小行星,各是一个由以太旋涡环绕的星体,同时由于行星赤道以太喷流产生自转运动。

于是当小行星闯入地球磁场范围后,地球以太旋涡与小行星以太旋涡之间相互吸引,表现为小行星被地球以太旋涡力场捕获,出现以太旋涡之间的互绕运动--这是一种耦合结构,结果就是导致小行星的运动是一边自转,一边绕地球公转,一边坠入地球。这条运动轨道与银河系的旋臂形态接近。

从塔里木盆地的撞击方向看,是自东向西略偏南的,而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这说明在未撞击之前,小行星的前进轨道方向是逆着地球以太涡流的方向前进的,迎风而行会减慢运动速度这是一般物理常识,这里小行星逆着地球以太旋涡前时,也会减慢互绕轨道速度,小行星的动能逐渐转化为地球以太旋涡的内能,当这个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时,小行星就开始坠落,这也是小行星为何不能成为地球卫星的根源。

如此小行星边自转,边公转,边坠落,边减速的结果,就是小行星接近地表时,速度已接近减至最小,同时以小角度侧面与地壳相互作用,接触瞬间由于自转,会在地球表面产生滚动,于是其冲击波会远远小于大角度正面撞击,就如武打片里从高处跳落后的鲤鱼前滚翻动作,极大减小冲击力,于是出现当下这种天山山脉东线尾锥压擦印痕与塔里木盆地的撞击形态。

这次小行星对地球地壳的破坏,其实是一种小角度侧面的缓慢压裂过程,而不是大角度正面的瞬间冲击过程,于是坑-星比例要小很多。

1、塔里木盆地成因

从塔里木盆地说起:塔里木盆地,呈一颗水滴形状,简单地显示出一颗小行星斜插入地壳。小行星撞击前沿形成钝击弧面,背面形成尾锥压擦印痕。这种钝击弧面与尾锥压擦印痕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天山山脉东支与阿尔金山东支之间的凹谷形地质结构,就是小行星堕落时压擦所致。按整个塔里木盆地的南北600公里左右宽度估算,这颗小行星的直径至少达到400公里。

塔里木盆地=小行星撞击坑

这里略提一下科学界的塔里木盆地的考查结果与错误结论之处,这里并不一一引用与反驳,只选取关键语句来解析。

科学界关于塔里木盆地的主流观点,其“地质特点是: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地质构造上是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地块基底为古老结晶岩,基底上有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覆盖层,上有较薄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层,第四纪沉积物的面积很大,构造上的塔里木盆地地块和地貌上的塔里木平原,范围并不一致。拗陷内有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最大厚度达万米,是良好含水层。盆地呈不规则菱形,四周为高山围绕。”

说“地块基底为古老结晶岩”,其实是火山口的熔浆喷发后冷凝后的地质结构,普通的地层断裂是不会形成结晶岩这种结构形态的,只有高温熔浆冷凝降温才可以。

说“拗陷内有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最大厚度达万米”,可以知道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内凹形态的盆地,“拗陷”的原因是火山喷发后熔浆冷凝向内收缩所致。这与世界上众多的火山口形态一致,比如长白山天池,就是一个内凹形态的盆地形态结构。

而有“沉积”结构,是火山喷发后几千万年里,四周的各种物质随雨水河流汇集到盆地中心沉积所致,而沉积层内有各种时期的物质,则是地球物质循环后的混淆结构。就如你我身体的某些原子分子,可能曾在某只恐龙身上呆过,若测得你我身体上的原子分子结构有几千万的历史,是否可以说明你我身体形成于几千万年前呢?显然不能。科学界以测得的物质有中生代和新生代时期物质来断定盆地形成于那些时期,则犯僵化思想的错误。

说“1987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3个研究所4个学科13个专业的144名科学家组成的综合考察队,在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大规模深入考察研究后,向世人宣告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塔里木盆地是一块从南半球中高纬度漂移到北半球的陆块。

距今500万年前的第三纪末,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多次冲撞中,夹在其中的塔里木板块,被南北挤压,压缩了1700千米,从台地变为盆地。以后,又在距今200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运动中被抬起,并从北纬25度左右的位置以下挤到北纬40度左右,塔里木陆块终于结束跌宕起伏的北移活动,并在亚洲腹地‘定居’。”

对于这个天马行空的描述与推断,本人更是无语,没有比这更科幻的了,塔里木盆地作为固体沙石结构,是如何穿插到亚欧大陆中间腹地位置的?国内科学界被西方板块理论误导甚深,什么地质结构都用板块漂移与碰撞来套用解说。会在书中穿插小节来说明板块漂移论是一个基础思想错误的理论。

说“网上流传很广泛的陨石成因说,其实在地质学上并不能站得住脚,而科学界也从未对塔里木盆地是否是构造运动形成的有过疑虑和争论,塔里木盆地的地质构造条件并不支持陨石说。从专业角度看,陨石说所提出的论据并没有驳斥的价值,因为其缺乏基本的地质学常识和牢靠的科学逻辑。实际上,塔里木盆地沉积了巨厚的中生代沉积,这一浅显事实本身就是对陨石说的有力驳斥。”

显然这里的陨石成因,也即小行星撞击成因,是非常直观的,无论是盆地的水滴形结构,还是尾锥压痕,都在表明这一地质运动。而地质界用“塔里木盆地沉积了巨厚的中生代沉积”所谓的“浅显事实”,其实是根本不能驳斥小行星撞击一说,在于这种中生代沉积,是盆地形成后的事,是一种形成盆地后的事件继续形态,而不是形成盆地的原因。“缺乏基本的地质学常识和牢靠的科学逻辑”的恰恰是这些科学界的人。

由此可知,关于塔里木盆地成因的主流观点,是科学界不求甚解的错误判断。科学界以分裂分割的视角来研究地层,以局部的地质数据来以偏盖全地武断地质成因,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错误的板块漂移思想之上。

关于塔里木盆地的更多内容描绘会在后面“外一篇:探寻不周山”小节中展开。

青藏高原成因新探

百科知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简单说,就是板块相撞导致地质运动隆起。真是如此么?

1、塔里木盆地成因
2、小行星轨道分析
3、小行星撞击过程
4、熔岩溢流形态
5、行星、熔岩数据估算
6、熔岩整体溢流痕迹
7、沉积岩的问题
8、青藏高原底层矿物

1、塔里木盆地成因

从塔里木盆地说起:塔里木盆地,呈一颗水滴形状,简单地显示出一颗小行星斜插入地壳。小行星撞击前沿形成钝击弧面,背面形成尾锥压擦印痕。这种钝击弧面与尾锥压擦印痕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天山山脉东支与阿尔金山东支之间的凹谷形地质结构,就是小行星堕落时压擦所致。按整个塔里木盆地的南北600公里左右宽度估算,这颗小行星的直径至少达到400公里。

塔里木盆地=小行星撞击坑

这里略提一下科学界的塔里木盆地的考查结果与错误结论之处,这里并不一一引用与反驳,只选取关键语句来解析。

科学界关于塔里木盆地的主流观点,其“地质特点是: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地质构造上是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地块基底为古老结晶岩,基底上有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覆盖层,上有较薄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层,第四纪沉积物的面积很大,构造上的塔里木盆地地块和地貌上的塔里木平原,范围并不一致。拗陷内有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最大厚度达万米,是良好含水层。盆地呈不规则菱形,四周为高山围绕。”

说“地块基底为古老结晶岩”,其实是火山口的熔浆喷发后冷凝后的地质结构,普通的地层断裂是不会形成结晶岩这种结构形态的,只有高温熔浆冷凝降温才可以。

说“拗陷内有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最大厚度达万米”,可以知道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内凹形态的盆地,“拗陷”的原因是火山喷发后熔浆冷凝向内收缩所致。这与世界上众多的火山口形态一致,比如长白山天池,就是一个内凹形态的盆地形态结构。

而有“沉积”结构,是火山喷发后几千万年里,四周的各种物质随雨水河流汇集到盆地中心沉积所致,而沉积层内有各种时期的物质,则是地球物质循环后的混淆结构。就如你我身体的某些原子分子,可能曾在某只恐龙身上呆过,若测得你我身体上的原子分子结构有几千万的历史,是否可以说明你我身体形成于几千万年前呢?显然不能。科学界以测得的物质有中生代和新生代时期物质来断定盆地形成于那些时期,则犯僵化思想的错误。

说“1987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3个研究所4个学科13个专业的144名科学家组成的综合考察队,在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大规模深入考察研究后,向世人宣告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塔里木盆地是一块从南半球中高纬度漂移到北半球的陆块。

距今500万年前的第三纪末,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多次冲撞中,夹在其中的塔里木板块,被南北挤压,压缩了1700千米,从台地变为盆地。以后,又在距今200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运动中被抬起,并从北纬25度左右的位置以下挤到北纬40度左右,塔里木陆块终于结束跌宕起伏的北移活动,并在亚洲腹地‘定居’。”

对于这个天马行空的描述与推断,本人更是无语,没有比这更科幻的了,塔里木盆地作为固体沙石结构,是如何穿插到亚欧大陆中间腹地位置的?国内科学界被西方板块理论误导甚深,什么地质结构都用板块漂移与碰撞来套用解说。会在书中穿插小节来说明板块漂移论是一个基础思想错误的理论。

说“网上流传很广泛的陨石成因说,其实在地质学上并不能站得住脚,而科学界也从未对塔里木盆地是否是构造运动形成的有过疑虑和争论,塔里木盆地的地质构造条件并不支持陨石说。从专业角度看,陨石说所提出的论据并没有驳斥的价值,因为其缺乏基本的地质学常识和牢靠的科学逻辑。实际上,塔里木盆地沉积了巨厚的中生代沉积,这一浅显事实本身就是对陨石说的有力驳斥。”

显然这里的陨石成因,也即小行星撞击成因,是非常直观的,无论是盆地的水滴形结构,还是尾锥压痕,都在表明这一地质运动。而地质界用“塔里木盆地沉积了巨厚的中生代沉积”所谓的“浅显事实”,其实是根本不能驳斥小行星撞击一说,在于这种中生代沉积,是盆地形成后的事,是一种形成盆地后的事件继续形态,而不是形成盆地的原因。“缺乏基本的地质学常识和牢靠的科学逻辑”的恰恰是这些科学界的人。

由此可知,关于塔里木盆地成因的主流观点,是科学界不求甚解的错误判断。科学界以分裂分割的视角来研究地层,以局部的地质数据来以偏盖全地武断地质成因,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错误的板块漂移思想之上。

关于塔里木盆地的更多内容描绘会在后面“外一篇:探寻不周山”小节中展开。

2、小行星轨道分析

也有人认为依据陨石撞击地球的冲击波很大,会导致坑-星直径比要很大,可能只有几十公里而没有400公里这么巨大。关于冲击波的作用,这与撞击的速度、角度、小行星动量、体积等因素相关,而不是一概地认为是很大。

就这一次小行星撞击事件来评估冲击波的大小:

根据这个撞击印痕,可知这次撞击并不是正面撞击,而是小角度侧面撞击,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与地球上许多陨石大角度落入地球后巨大的坑-星比例不同。

首先要知道的是地球是一个带磁场的行星,而小行星,顾名思义,若有400公里直径,也会是一个带磁场的小行星。磁场是以太旋涡力场,这是以太论下的新认识。地球与小行星,各是一个由以太旋涡环绕的星体,同时由于行星赤道以太喷流产生自转运动。

于是当小行星闯入地球磁场范围后,地球以太旋涡与小行星以太旋涡之间相互吸引,表现为小行星被地球以太旋涡力场捕获,出现以太旋涡之间的互绕运动--这是一种耦合结构,结果就是导致小行星的运动是一边自转,一边绕地球公转,一边坠入地球。这条运动轨道与银河系的旋臂形态接近。

从塔里木盆地的撞击方向看,是自东向西略偏南的,而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这说明在未撞击之前,小行星的前进轨道方向是逆着地球以太涡流的方向前进的,迎风而行会减慢运动速度这是一般物理常识,这里小行星逆着地球以太旋涡前时,也会减慢互绕轨道速度,小行星的动能逐渐转化为地球以太旋涡的内能,当这个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时,小行星就开始坠落,这也是小行星为何不能成为地球卫星的根源。

如此小行星边自转,边公转,边坠落,边减速的结果,就是小行星接近地表时,速度已接近减至最小,同时以小角度侧面与地壳相互作用,接触瞬间由于自转,会在地球表面产生滚动,于是其冲击波会远远小于大角度正面撞击,就如武打片里从高处跳落后的鲤鱼前滚翻动作,极大减小冲击力,于是出现当下这种天山山脉东线尾锥压擦印痕与塔里木盆地的撞击形态。

这次小行星对地球地壳的破坏,其实是一种小角度侧面的缓慢压裂过程,而不是大角度正面的瞬间冲击过程,于是坑-星比例要小很多。

3、小行星撞击过程

可以继续考查小行星撞击地面时的过程:

从卫星地图所展示的塔里木盆地东边方面的特殊地形地貌可以观察到,小行星与地球撞击瞬间接触的位置,并不是在塔里木盆地位置,而是在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周边区域,包括祁连山北麓、外蒙戈壁阿尔泰山南麓、贺兰山西麓之间的区域。这一区域的地形整体展现为缓坡形态,特别是阿拉善高原,带有明显的巨大撞击压力导致的球弧面印痕,成为以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为低洼地的半盆地状内凹地形结构。

巴丹吉林沙漠南边不远的高峰,与腾格里沙漠北边不远的高峰都在撞击瞬间被削顶。

而撞击点周边区域原本是高山花岗石地带,有更坚硬的岩石地质结构,导致小行星小角度、低速度撞击地球后,没有直接撞碎地壳层而陷入地幔,而是略微被反弹,沿惯性向前作翻滚运动,这翻滚过程由于小行星巨大的重量在地壳上形成压擦印迹,再次削平路径上的高山尖顶,形成以河西走廊为中心带区域的周边地形结构,因此这一区域在地形上看是一个凹底的通道结构。

尔后小行星继续向前抵达塔里木盆地中心区域,这里的地质结构不能支撑小行星的重量,于是小行星压碎地壳,陷入地幔中,挤压出地幔巨量岩浆,形成超级火山口。

4、熔岩溢流形态

于是,想象这个撞击形成巨坑后,超级大火山喷发,熔岩喷发并溢流,受地球离心力、自转的影响,粘性的熔岩溢流主体向赤道方向,即向南方行进,冷却后形成青藏高原。

电影《2012》里的黄石火山喷发,对此只是小巫见大巫!

青藏高原的南线,就是熔岩迫进弧面慢慢向前推进,后冷却而形成的。

当塔里木盆地位置的超级火山熔岩喷发后期,熔岩外沿最先开始冷却,于是溢流前沿形成一条阻挡弧线,这在地球地理电视的火山熔岩流动形态有完全相同的一幕,只是这里的尺度要巨大无比!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流体溢流形态作为参考,如钱江潮涌,向前迫进的流体弧线。

青藏高原形成初始的熔岩溢流形态,只是这普通熔岩溢流形态的超级放大版!当初塔里木盆地火山口喷发后,巨量熔岩就是这样一边前进,一边浓烟滚滚向当下的印度、中东、云贵等方向推进。

越是巨量的熔岩在平地上铺开流动时,前进方向上的受地势阻碍越小,于是形成一个扇面形态,其前沿形成圆弧状的迫进线。

附带阿富汗高原,熔岩流体向西、向南涌去的形态一览无余。

青藏高原的西线,熔岩从小行星撞击口,也即塔里木盆地火山口持续喷发,向西溢流,形成阿富汗高原,并在波斯湾北岸形成向前迫进的弧线,这与熔岩在青藏高原南麓形成向前迫进的弧线一致,熔岩最终到达土耳其半岛。

从图中可以看出黑海与地中海曾是一体,里海与波斯湾也曾相连,后被流至土耳其半岛的巨型岩浆流切断而分别成为两片海域。

中东地区曾经有一片古海洋,后被巨量熔浆填埋而消失。

青藏高原的东线,熔岩受四川盆地钝面的阻挡及地球离心力的影响,形成横断山脉,再向南流动,低处岩浆形成东南亚半岛山地。

横断山脉并不是地质界所说的“印支运动使区内褶皱隆起成陆,并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褶皱和断裂”,而是巨型粘性岩浆流自高向低缓慢倾泄后,拖曳牵引而成的岩浆凝固条!

青藏高原的北线,熔岩形成天山山脉。从图上可以直接明了地观察到流体四溢的痕迹。天山山脉与阿尔泰山脉合围后,形成准噶尔盆地。阿尔泰山脉由贝加尔湖火山喷发岩浆形成。

5、行星、熔岩数据估算

可以估算一下撞地球的行星数据与熔岩数据:

塔里木盆地南北宽约600公里,按子弹射击出现的孔径来对照,这表明这颗小行星的直径只比600公里略小,可以取估计值400公里,并假设小行星是标准球形,根据球体积公式,可得小行星的体积是3349万立方公里。

地球岩浆呈液态,相对于气体是属于不可压缩物质。400公里直径的小行星撞碎地壳,则有3349万立方公里的体积进入地幔,从而挤出3349万立方公里或更多的岩浆出来,按5公里平均深的岩浆之海(注),可以均匀平铺669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而青藏高原是230万平方公里,这相当于三个青藏高原的面积了。

从地图上看,岩浆凝固后的面积包括青藏高原,阿富汗高原,天山山脉,蒙古高原,土耳其半岛,横断山脉,东南亚半岛等等区域。这里虽无这些高原山脉的实际面积数据,但可以从图上估算是接近三个青藏高原的面积。考虑岩浆四溢高低不平,这个数据已经与实际面积很接近。

(注):青藏高原平均高度5000-6000米,而考虑除了青藏高原的高度外,再考虑塔里木盆地周边略低的山脉包括阿富汗、土耳其半岛之类的高度,总体平均取5000米,是合理的。

青藏高原形成之初,那5、6千米深的熔浆之海,岩波泛滥,浓烟滚天,热气灼人,想来那是地球上最为壮观的事件!!人类最好的科幻片也描绘不了这样的宏伟之图!

6、熔岩整体溢流痕迹

可以从卫星地图上直观地看到熔岩整体溢流痕迹:

7、沉积岩的问题

但考察发现是沉积岩、角砾岩,而且都可以找到海生物化石。这是青藏高原被判定为古海洋存在过的证据。这是科学界搞反了次序,青藏高原有类海洋环境,这是在高原出现之后的事,而不是在高原出现之前的事。

青藏高原面积极大,水域很多,在地图上就可以看到众多湖泊,这是成高原之后的几千万年里雨水汇集后成湖与河流,进而出现沉积岩,角砾岩也不足为怪。

湖泊出现之后,再有海生物活在这些水域里,经过几千万年的变迁,最后形成化石,也很自然,且青藏高原有许多湖泊是咸水湖,很适合海洋生物生存。本身这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会导致整个地球海洋巨幅波动,如电影《2012》描绘的末日场景那样,巨量海水漫过青藏高原,有部分海洋生物在青藏高原生存下来并繁衍,留下海生物化石印迹。

且要是说喜马拉雅山是沉积岩,但问科学界测算过主体是沉积岩还是局部是沉积岩?而沉积岩能构成世界最高峰,表示要问其强度够不?而真正要测定青藏高原的主体成分,至少要打孔深入1千米以下,才能看到岩体的组成,而不是看表面的几十米几百米的沉积岩来粗糙判定。

同时,科学界说青藏高原是海洋隆起的海岭,是很难显现出青藏高原南线这种弧线的形态,及阿富汗高原的凝固流体形态的。太平洋里有好多海洋隆起的海岭,从没有一个如青藏高原般如此大面积的,且高度平均的花岗岩石山峰,唯有超大面积的熔岩冷却才可以构造出这样弧线状的地质结构形态。

这里关于青藏高原新成因的描绘,也说明科学界关于地球板块划分中青藏高原分裂线是错误的。

当以整体连贯的视角就可知道,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阿富汗高原、土耳其半岛、天山山脉、横断山脉、黄土高原、煤炭成因、恐龙灭绝、地球进入冰河期等等重大地质结构与生物、矿产变化,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事件所致,而非科学界打补丁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地用互不相干的理由来解说各自成因。科学界这种研究模式,本身也是西方科学界分裂看待事物发展的一种行为模式。

8、青藏高原底层矿物

从青藏高原成因新解中,可以得出有一个很好但很难取得的推理佐证:

参照于山西底下的煤层,是小行星激起的黄土粉尘埋没古代植物所致。那么青藏高原如此判定为岩浆喷发所成,必在高原底部与山西煤层同一或略低的水平面上,存在一种植物与岩浆混合态的岩石结构。这可能是金刚石层,在于高温高压下,这些被岩浆埋没的高大植物里的碳元素转化成金刚石!

有报道说曾在1995年,一支由来自加拿大、爱尔兰、中国、法国等国的学者组成的国际联合小组运用了电磁学方法,布置了四条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深探测剖面,希望能找到地球内部反馈出的信息。这次研究结果探得“地下有一种电阻小的神秘物质,且越往东,这一物质的规模越大。”其实这种电阻小的神秘物质,就是史前高大植物被高温高压熔岩掩埋后的矿化物,基本成分是岩石与金刚石混合物。

由此可以推断,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金刚石矿,且是230万平方公里的矿层!西藏,西部的宝藏,所言非虚!

但是但是但是,少年,且慢行!若你天真的以为拿着把锄头就能挖到宝的话,这里本堂主是要打击你的,在于,有另一个地球大事件说明,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将宝藏挖走了。也即,青藏高原下只有巨大空洞--已经有这样的传闻了,本堂主则直接断定空洞是肯定存在的,但没有钻石了。当然,说一点都没有是夸张点,其实是大部分不存在了。这个地球大事件,会在本书的外一篇《青藏高原与人类文明起因概略》及《探寻不周山》小节中说明。青藏高原的原始地貌是火山熔浆地貌,与当下人们观察到的山地地貌大有不同,这涉及更多的历史作用过程,会在《广义时空论(外)·众神意志篇》里描绘,这里暂且不表。